人民网·《科技赋能国际咏春拳大赛》

人民网·《科技赋能国际咏春拳大赛》

智能木人桩让运动员即时查看到击打分值,激发了比赛热情与训练动力。

科技创新 武术传承 国际咏春拳大赛

人民网·《科技赋能国际咏春拳大赛》

点击查看详细新闻:2024年12月18日人民网·《科技赋能国际咏春拳大赛》

智能木人桩首秀国际咏春大赛

传统武术迈入数据化评分新时代

新华社佛山12月15日电(记者周欣、王浩明)历时三日的2024年国际咏春拳大赛今日在佛山落幕。来自全球的约2700名选手(年龄跨度7岁以下至70岁)在这场"群英汇"中同台竞技。赛事首次亮相的智能木人桩、全民参与的赛制创新及青少年为主体的参赛阵容,成为本届最大亮点。

科技赋能:百年武术的智能化革命

  1. 多模态感知系统:
  • 广东省武术协会研发的智能木人桩,集成 光、电、声效、雷达、显示屏、芯片 等模块,通过数据模型与算法实时量化选手动作的 力度、速度、精准度。
  • 实现"主观经验评判→客观数据评分"的跨越,破解传统武术评分标准化难题。
  1. 实战训练突破:
  • 佛山弘晟咏春拳馆教练张志斌现场演示后感叹:“传统木人桩不敢全力击打,而智能桩让我们放开手脚,还能即时查看击打分值!”
  • 系统通过 安全材质与动态反馈,既避免训练受伤,又真实还原技击属性。

全民舞台:打破专业与业余壁垒

  • “全龄化"参赛阵容: 赛事吸引国内外爱好者,七成选手为广东青少年,最小参赛者未满7岁。
  • 等级认证革新: 国际武联与中国武协开放段位申请通道,业余武者首次可通过国际赛事获取专业认证。
  • 国际选手盛赞: 保加利亚习武者阿森诺夫(20年拳龄)直言:“数据化设备对全球武术发展意义重大,真想带回国推广!”

行业变革:从赛场到产业链

  • 广东省武协主席田新德指出: “智能木人桩不仅提升赛事公平性与观赏性,更将推动训练体系革新——计算机通过算法呈现功力变化,让武术传承有据可依。”
  • 国际武联秘书长张秋平强调: 随着武术成为2026达喀尔青奥会正式项目,此类科技创新将加速武术全球化进程。

【记者观察】

当千年咏春拳遇上现代传感器,这场2700人的"人机互动"盛况,标志着中华武术正式迈入 “可量化、可复制、可推广” 的智能化时代。从佛山拳馆走向青奥赛场,智能木人桩正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典范载体。

其他新闻相关链接:

新华网《科技赋能、全民参与、青春风暴“闪耀”国际咏春拳大赛》

新华客户端《追光|智能木人桩惊艳亮相 武术迈向“E时代”》

中国日报《2025国际咏春拳大赛开赛 近4000名全球选手汇聚佛山》

搜狐《智能木人桩亮相国际咏春拳大赛 引领传统武术新潮流 》

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《全球武林高手聚功夫之城,国际咏春拳大赛佛山开幕》

佛山日报《武林风云再起,数千中外高手决战咏春》

荔枝网《佛山:咏春拳大赛开幕 智能功夫桩做评判》